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普外新生儿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恒温箱旁,护士们正在进行生命体征观察、严控输液速度、加强循环监测。她们在用医者的手和母亲的心托举起生命之花的美丽绽放;
在午夜的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里,护士们像身着白衣铠甲的列兵,无时不在监护仪器暗沉的蜂鸣声与输液泵的滴答声中期待着心脏更加有力的生命律动;在呼吸机阻碍医患交互的至暗时分,护士们每一次的眨眼对视都像暗夜的繁星在照亮重患新生之路,每一根落在干裂嘴唇上的棉签都化作润泽干涸心田的力量。ICU,成为脆弱生命的温暖茧房;
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里,传染科高健护士长在谈“艾”色变世界里的从容、中西医结合科关淑华护士长与神经梅毒的“战斗”、结核性脑膜炎病房里王慧护士长永不停歇的脚步,都勾勒出一线护理人责任与使命的底色;
在吉林省肝胆病医院的手术室里,护士们正握着晚期肿瘤患者的手用体温传递着生的尊严、在用心倾听着患者的术前故事、在用情编织起对抗病魔的心理防线。这种超越技术的关怀让手术刀也有了人性的温度;
在吉林省前卫医院、长春骨伤医院、长春市妇产医院、长春市第六医院——在长春市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护士们或许在手持PDA巡视病房、紧急心肺复苏、计算药物浓度、精准静脉穿刺、研读ECG图谱、调试化疗输液泵、心理抚慰介入、整理手术器械、调校仪器指数、擦拭医生汗水、翻动患者体位、录入值班记录……护士们在医院长廊的足音或急或缓的响起来、静下去,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尽管南丁格尔的烛火已经变成了无影灯、纱布已经变成了智能敷料,但那盏穿越百年的南丁格尔油灯却照亮了所有现代护理人的心灵。南丁格尔提灯者的精神正在将护理职业现代性重构,护理职业的现代化转型正在人性光辉和科技的洪流中重新锚定,护士的价值正向着更高维度的临床判断与人文关怀跃迁,这种蜕变正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当代表达,而成为人性温度不可替代的疗愈力量。
在5月12日的每一个晨曦中,全球4000万护士正在用科学之光照亮医学的边界;在5月12日的每一个深夜里,“长春护士”正在以人文精神守护生命的尊严;在5月12日,我们要向全市的南丁格尔们致敬!
将护理场域“设计”成康乐园
——记长春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护士长苏云鹤
苏云鹤 长春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护士长,中共党员,副主任护师。毕业于吉林大学护理专业,从事儿科临床一线护理工作26年。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吉林省优秀医务志愿者、长春市优秀护理管理者、长春市好人、长春市卫生系统首届“天使杯”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儿科护理是托起生命晨曦的职业。每天面对稚嫩的生命,我们是患儿病痛的干预者,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作为护士长,我们需要像母亲一样敏锐发现每个孩子的细微变化,像指挥官统筹护理团队高效运作,这种双重责任让我们对护理职业充满敬畏。”长春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护士长苏云鹤认为。
既要还给孩子健康,又要孩子快乐
“强强(化名)是一名6岁支气管哮喘患儿,我们呼吸科收治后,除了严谨执行医嘱之外,护理团队还制定了营养指导、心理支持、家庭监测、家长协同等护理方案。在护理方案执行过程中,护士每天都带领患儿玩‘雾化吸入小勇士’游戏,目的是增强孩子自我管理意识,最终孩子成为病房里的‘战胜哮喘小明星’。”
“患儿小宇(化名)治疗期间因严重口腔溃疡而拒绝进食,我们发现他痴迷恐龙,就制作‘恐龙能量补充器’(带恐龙贴纸的注射器),每次喂食都上演‘霸王龙补充能量’剧情。出院时小宇送给我们他手绘的‘最酷恐龙护士证’,这份童心是对护理温度的最好诠释。”
“我们还同时收治过两名重症肺炎和一名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三名患儿同时出现SpO2骤降。我们接诊后立刻启动危机识别,精准检伤分类,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实行空间紧急重组,确保抢救及时有效,同时安抚家长情绪,将家长转化为协作力量,保障患儿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侧重患儿治疗场域设计,注重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同频结合,苏云鹤护理团队将孩子恐惧叠加的环境“转化”为康乐园,她们的现代儿童护理理念已从传统单纯治疗导向向健康生态新护理模式构建转变。
苏云鹤认为,现代化儿童医院护士的护理科学规范与内容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护理理念的革新而进化的,相应护理服务也要从传统的疾病照护转向以患儿为中心的全方位、专业化、人性化护理模式。
既要有专业定力,又要有共情弹性
苏云鹤说:“主治医生下达呼吸支持方案后,我们护士团队在执行方案环节时与患儿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我们和患儿在完成心理再建设、结成同盟后,在进行24小时轮班监测血氧波形、记录痰液性状、及时发现参数异常、预警机制触发等护理执行环节时,都是与患儿基于友好互信、动态协作而形成生命守护闭环的,而不是原来那种压迫式、强制性打针灌药的‘坏阿姨’人设。”
苏云鹤将新型护患关系重新定位:“我们是患儿生命的临时监护人,家长是专业育儿的协作者。在医院病房里,我们护理团队是镇定指挥的船长,是孩子们游戏治疗的伙伴;在健康教育时,我们是传递知识的信使。”
“我们现代护理人既要有专业定力,又要有共情弹性。”苏云鹤对儿童护理职业素养的螺旋式上升有更加人性化的目标。她认为,真正意义的“以患儿为中心”,就是要通过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及人文关怀实现优质服务,同时还需要护士持续提升专业素养、适应医疗模式变革,才能为儿童健康提供更安全、高效、多元的照护支持。
为成就“折翼”天使而成为天使
——记长春市儿童医院普外新生儿外科护士长李晶莹
李晶莹 长春市儿童医院普外新生儿外科护士长,中共党员,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8年,具有丰富的感控和重患护理工作经验。发明多项专利,撰写多篇论文,带领团队创新开展多项护理新技术,获得记功和吉林省优秀护理管理者荣誉、国家孕婴网专家委员会成员、吉林省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理专业常务委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李晶莹在多年的护理工作实践中,大多面对的都是外科手术后的儿童重患。这些孩子都像“折翼”的天使一样来到李晶莹护理团队面前。她,就是为了成就“折翼”天使的健康幸福而成为白衣天使的。
护理人的职业是“1+0.5”结构
医生侧重医疗决策和诊断,护理侧重病情观察和执行。从这个维度上讲,高效率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护理处置是护士最基本的职业责任,是医护协作融合、同向奔赴的前提。
但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对于一名资深和高素养的护理人员来说,在术后病情观察上能够初步辅助医生评估患儿发生的一些状况,然后有效地为医生提供一些护理过程中观察到的细节也是基本功。所以,李晶莹认为护士的职业类型应该是“1+0.5”的结构。“1”是护理本位基本素养,“0.5”是半个医生。
李晶莹在工作中处置过一例坏死性筋膜炎感染性伤口患儿,最能说明护士具备“1+0.5”综合护理素养的重要性。她认为,这类患儿对于伤口专科护士来说需要具备充分的理论依据,从护理循证维度要参与到治疗方案的拟定,从多学科范围去考虑,以辅助临床医生更好的开展治疗工作。这个孩子接手的时候除了感染以外,渗液量也非常大,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护理难点。另外患儿会阴部有一处较深的腔隙感染,李晶莹自制了VSD装置,充分地管理了大量的渗出液体,这些处置都需要一名伤口专科护士必须要有护理学科领域的自主考量。
专业的手、父母的心、护士的体温
李晶莹护理处置过的坏死性筋膜炎伤口感染患儿是一个孤儿院脑瘫孩子,本身就是先天性肢体、行为功能发育迟缓,这次又突发意外,导致患儿会阴部严重破坏损伤,术后又发生局部感染。加之孩子本身没有父母陪伴,李晶莹明显感受到孩子的恐惧和无助。
“孩子已经10多岁了,处置护理伤口创面时,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要是疼,咱们就停顿观察,操作手法也要更轻柔,同时多安抚一会儿孩子,即便是他不太懂,但我还是从他的眼睛里感受到了一种渴望和依赖。”李晶莹说。
在接下来的换药过程中,李晶莹选择了VSD的负压吸引装置进行深腔盐水冲洗。“这样孩子会很舒服,我当时更多的感触是不仅要把孩子的伤口治好,还要让孩子能够减轻痛苦,这应该是我们护理人应该有的温度。”
还有一个10多岁的女孩,膈疝术后发生了引流管部位的切口感染。由于创面儿比较深,刀口位于左侧胸部,加之这个10几厘米的弧形切口已贯穿,所以前期换药孩子比较痛苦,这给术后护理处置提出非常大的挑战。
“阿姨,能不能留疤?”“不管多疼我也能坚持住,只要不留疤痕。”孩子的话刺痛了护理团队的心,李晶莹决定调整护理策略,从青春期女孩的护理诉求出发,达到既保持美观又快速康复的护理目的。通过对这个女孩儿的护理实践案例,李晶莹告诫护理团队: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我们既要用专业的手、父母的心来面对患儿,更应该用我们护士的体温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护理人的温暖。
“代理妈妈”她一做就是21年
——记长春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祝丽丽
祝丽丽 长春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长春市健康科普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2016年取得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学位。从事儿童危重症护理工作21年,先后获得吉林省优秀护士、吉林省医德标兵、吉林好青年、长春好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祝丽丽2004年毕业后即从事长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工作至今,由于ICU病房患儿病情危重、病种多、护理工作难度大,还经常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在手足口病、甲流肆虐时,她依旧在病房中坚守,毫不畏惧,从容面对。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周末,科室里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科室的护理工作中。
做护士,她让自己成为“拼命三娘”
在患者住院高峰时,加床可达原有床位的一倍,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但祝丽丽从没叫苦叫累,主动要求加班,没有让护理质量打丝毫折扣。祝丽丽吃不上饭已是常事,就连自己的孩子也顾不上照顾。
2015年的某一天,科室来了一个3岁的重症患儿,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脓毒症、多脏器功能损伤,经过准备,15时开始了治疗。按照惯例,每次做血液净化治疗(CRRT)都需要专科护士连续12小时看护。祝丽丽给患儿连续做了3天CRRT病情才趋于平稳。可又有谁知道,这3天她是如何度过的。
3天没有回家对医护工作者来说是常事,可孩子在发高烧、爱人出差、年迈多病的母亲在家看护孩子,这种心理的愧疚煎熬是别人不能体会的。但作为一名肩负着生命责任的白衣天使,她别无选择。为了承担起这份神圣的使命,她无怨无悔。因为,做护理人,她觉得无上光荣。
做护士长,她是别人家孩子的妈妈
2018年底,祝丽丽被任命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她深知作为一名优秀的监护室护士长,不仅要具备顶尖的技术,而且要拥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她秉承这一理念,带领着科室的护理团队用自己的真心、耐心、细心,像患儿的妈妈一样对待着每一位住进监护室的宝宝。
“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又离开了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恐惧的,这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和细心的照护。”祝丽丽经常这样对护士们说,同时她也是这么做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看到祝丽丽在病床旁陪孩子讲故事、玩玩具、聊天,甚至大年三十全家团圆的时候,她经常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照顾着病情好转的患儿。
她经常说,“孩子们的妈妈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妈妈。”
在无随员疗区,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关重要,让家长放心不是件容易的事。祝丽丽付出的耐心、细心、热心与责任心,让家长感受到她既是陪伴孩子们的白衣天使,更像是别人家孩子们的妈妈,把自己患病的孩子交给祝护士长,这些家长放心、安心。
医患共情,这些孩子是我们的宝
2022年5月,一个7个月大的重症肺炎伴脓毒血症患儿住进科室。孩子的病情十分危重,状态极差,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当家长得知孩子诊断结论后简直跟天塌下来一样,愁眉紧锁、默默垂泪,情绪激动时甚至会失声痛哭。患儿妈妈颤抖地握着祝丽丽的手说:“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
祝丽丽深切地理解家长的心情,多次耐心地对他们讲解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并把孩子每天的好转状况用自己的手机录下来给他们看。“你看今天宝宝睁眼睛了,真漂亮!”“今天孩子能吃奶了!”“今天我看到宝贝笑了,你们看!”她亲和的语言安抚了家长们恐惧不安的焦虑,她亲切的关爱温暖了家长们彷徨无助的心灵。
字字句句渗透着天使般温暖无私的关爱,千言万语架起医患间温馨和谐的桥梁。手机屏幕上患儿病情好转的视频,伴随着祝丽丽每天耐心的讲解和开导,使患儿家长的脸上重见了久违的笑容。
“医患共情,这些孩子也是我们的宝。”许多家长来医院复查时,经常会抱着孩子来看望祝妈妈,祝丽丽却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我们护理人最大的幸福。”
祝丽丽的脚步声在走廊中回荡了21年,这种不变的执着交织着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构成了她守护生命最温暖的底色。
这,也是作为护理人对南丁格尔精神的当代解读。
来源: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元忠 文/图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