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经济时评:开州中草药产业,一定要做全产业链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5: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最近,开州区举办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称将以重庆中药城建设为契机,力争到2027年中医药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从种植、加工、研发到康养文旅,一个完备的中医药全产业链,开州区蓝图不可谓不宏大。不过,在区域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追求大而全的全产业链模式,对于任何一个非头部地区而言,都可能是一条高投入、高风险且收效缓慢的道路。

近20年来,笔者在全市各区县乃至全国采访到的无数案例表明,从一开始就立志于打造全产业链的,很多都无疾而终。

笔者认为,与其分散兵力、面面俱到,开州还不如冷静审视自身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优势,选择一条更务实、更具爆发力的发展路径。这条路,并非从高精尖的研发或终端制造开始,恰恰相反,它始于看似基础的原材料集散与中转交易,其最终目标,是成为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供应链枢纽。

首先必须承认,全产业链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目标。它意味着高附加值、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超乎寻常的资源禀赋:顶尖的科研人才、雄厚的资本支持、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及强大的终端品牌号召力。环顾开州乃至周边区域的现状,这些要素恰恰是短板。强行推进,很可能导致资源在漫长的产业链条上过度分散,在每个环节都形成不了绝对优势,最终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困境。

产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成功的崛起往往源于单点极致的突破,而非全面平庸的出击。开州需要思考的,或许不是自己能做什么,而是自己能比别人做得好得多的是什么。答案,就藏在地图里。

打开中国中药材资源分布图,开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一目了然。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产区,而是恰好坐落在中国西南部几大核心药材板块的黄金十字路口:北有秦巴山区的杜仲、天麻,东接武陵山区的黄连、当归,西靠川渝腹地的川芎、川贝。自身所处的三峡库区,本就是重要的药材产地。

这种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是开州最宝贵、最难被复制的战略资产。这意味着,开州有潜力超越木香产地的自我定位,成为整合川、渝、鄂、陕四省市交界地带海量药材资源的区域性集散中心。这个枢纽定位,才是其最应发力的比较优势所在。

从全国来看,那些成功的“药都”,其发展轨迹雄辩地印证了枢纽先行战略的正确性。以安徽亳州为例,其最初的形态就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马路市场。政府的角色是顺势而为,投资建设现代化交易平台,将自发的流量正规化、规模化。正是这股占到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药材交易流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引力,吸引了下游的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仓储金融、会展研发等要素主动前来聚集。亳州的成功,本质上是渠道为王的胜利,它先是做大了“交易场”,而后才自然长成了“产业城”。

再看甘肃陇西,它通过聚焦黄芪、党参等大宗西部药材,大力发展现代化仓储物流,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开展仓单质押等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了行业的核心痛点,从而快速确立了在大西北地区不可动摇的枢纽地位。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启示,是不必急于求成地去制造产业,而要先去汇聚产业。通过打造一个开放、高效、诚信的交易服务平台,控制了原材料的流通、标准和定价,就扼住了产业链的咽喉,高端产业的入驻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基于此,建议开州调整战略重心,走一条“枢纽崛起”之路。

第一步:做大流量,建成平台。集中资源,高标准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交易、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中国西部中药材交易中心。以开放的姿态和优惠的政策,虹吸周边省市的药材资源和客商前来集散。

第二步:建立标准,融入金融。 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公信力。引入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打造区域最权威的开州质检标准。基于海量真实交易数据,发布系列药材价格指数。更关键的是,将经过检验入库的药材,通过电子仓单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质押物,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彻底盘活产业资金。

第三步:静待花开,生态自成。 当开州成为一个流量巨大、标准权威、资金活跃的枢纽平台时,产业生态的形成将是自然而然的。逐利的资本会发现,在开州设加工厂的原料成本最低、质量最稳;全国的药企会发现,到开州采购最高效、最可靠。届时,开州所追求的全产业链,将作为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而到来。

总之,对于现阶段的开州而言,与其在全产业链的理想中奋力挣扎,不如选择一条更为脚踏实地的枢纽之路。这不仅是对自身核心优势的清醒认知,更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集中力量,先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冠军,远比成为一个平庸的全能选手更具胜算。

原稿点击:经济时评:开州中草药产业,一定要做全产业链吗?-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