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彩贵州新“丰”景|贵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6:44:00    

盛夏时节,多彩贵州广袤乡村生机勃勃。

黔东南州8万亩麻江蓝莓成熟上市,七成鲜果被订购一空;毕节的苗绣工坊内,绣娘们飞针走线赶制订单;遵义的数字农业园区,无人机正在精准施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指出,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贵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绘就多彩贵州新“丰”景。

牢牢守住底线 脱贫成果更加稳固

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成绩来之不易,如何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贵州坚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方向不偏,五级书记抓振兴,组建近1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万多名,将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坚持到底。

单乐,是一位“85后”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单乐初到望谟县蔗香镇乐康村,就制定了一个五年帮扶计划。2024年,单乐通过多方努力,引进种植大户到乐康村流转400亩土地发展早春有机蔬菜,亩产值突破2万元。“基地新鲜蔬菜远销贵阳、广州等地,供不应求。”单乐说,计划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村民就业400人以上。

筑牢“防贫坝”,精准防返贫。两张“明白纸”,把防贫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找干部、打电话、一码通,用好大数据,精准制定实施帮扶措施,监测帮扶工作织得又密又牢。

2024年,贵州探索建立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监测系统,全年累计识别81.4万人,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扎实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四项行动”为抓手共建粤黔东西部协作升级版,持续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接。

脱贫后,政策没有落下,帮扶干部没有撤离,幸福路子在延续……截至去年底,全省61.8%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产业就业两旺 特色发展动能强劲

时下,走进位于毕节高新区的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冻干生产线机器运转轰鸣声不断,一颗小小的天麻,正在演绎“七十二变”的魔法。

“我们以数字赋能,致力于抓好二产,推动天麻产业向质量、智造、品牌转变。”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健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贵州聚焦“三品一标”,深挖土特产资源禀赋,推动茶叶、辣椒、刺梨、中药材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2024年,贵州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共11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率达66%。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为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在有组织开展就业培训,稳住外出务工基本盘的同时,开展安置社区与周边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截至去年底,全省搬迁劳动力就业96.98万人,就业率96.29%。

针对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实施“技能贵州”等行动,落实帮扶政策,鼓励脱贫地区发展“小店经济”等扶持,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灵活就业。

2024年,通过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安排衔接资金37.9亿元实施产业奖补到户,带动413万人增收。下达20个重点帮扶县财政衔接资金71亿元。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62.1万人。

和美乡村焕新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现在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村里还奖励生活用品!”清晨,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村民张桂花拎着分好类的垃圾,径直走向村口回收站。一路上,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小花园、小菜园点缀其间,让村庄更加灵秀动人。

2023年以来,全省“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全面推进,团山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现在大家都自觉了,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村党支部书记雷松说。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团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逐渐兴起。“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家的农家乐一年能赚五六万元!”村民田小芬喜笑颜开。

2021至2024年,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户厕84.7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8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5.7%,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现象级传播。“志智”双扶推动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愁眉苦脸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放眼贵州大地,脱贫地区发展动力更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渐次铺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贵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山乡巨变”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