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行政区划的历史演进,记录着历史沿革、承载着中华文化、彰显着治理智慧,一个个行政区划单元承继有序、聚沙成塔、凝聚一体,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标识。日前,记者跟随民政部组织的“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东泰安,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解读政区变迁背后的文化密码。
泰安,寓“国泰民安”之意。泰安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和祭祀的必到之地,伴随着封禅祭祀,在泰安这片古老土地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行政区划为经纬,编织出一张文明赓续的立体网络。
大汶口遗址:区划保护下的文明摇篮
走进大汶口遗址博物馆,象牙梳上的“S”形刻符、薄如蛋壳的黑陶杯、神秘的陶刻文,无不诉说着先民的智慧,让远古与现代在此对话。
大汶口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通过区划演变、地名传承等方式,将“和合共生”“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融入地域发展脉络。
泰安市大汶河历史文化研究学会会长李宗保对遗址的位置和范围作了详细介绍,他说:“大汶口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等具有鲜明的礼制特点。”
作为大汶口文化的核心聚落,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59年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墓葬等文物,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今年6月,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为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
“大汶口的先民们以磨制的石斧、精巧的黑陶和神秘的刻符,书写了东夷文化的辉煌篇章,他们用简单的石器开垦土地、种植作物、酿造美酒,甚至以象牙梳刻画出最早的‘太极八卦’雏形。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萌芽。”李宗保说。
为加强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泰安市注重立法保护文化遗址和传承悠久历史文化,让大汶口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泰安市精准划定遗址保护“三区两线”:核心保护区3.8平方公里内禁止任何建设,建设控制地带内限高9米,风貌协调区新建建筑必须采用坡屋顶。除遗址核心地带、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外,遗址公园内还建有主题广场、滨河景观带、汶河北岸生产生活场景展示、聚落展示等项目。在这里,AR技术重现原始聚落场景,孩子们用古法烧制陶器,文物保护与社区发展在科学区划中找到平衡点。

小志愿者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里为大家讲述文物故事
明石桥遗址:线性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到达明石桥时,湍急的河水正漫过桥面,沿汶河奔流而去,这座横卧于水面、古朴厚重的石桥全貌被遮去了大半。
“天气好时,青石板路和石墩清晰可见,大家经常饭后过来散步。”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明石桥呈“S”形,全长570.9米,由360余块泰山花岗岩铺就,桥下65孔流水潺潺,桥上曾经商旅络绎不绝。桥南的茶棚村因商旅歇脚而得名,而桥北的大汶口镇,则因这座桥成为南北商贸的枢纽。古桥不仅连接了齐鲁大地,更成为晋商“走山东”的必经之路,桥面深深的车辙印痕,是无数商旅、物资往来奔波流转的无声见证。
2003年,大汶口镇人民政府对古石桥进行了全面维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经调查,桥面的车辙印有20多厘米深,为了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石桥修复时对每块石头都进行了编号定位。”
泰安市创新保护模式,以明石桥为原点,串联起周边的码头遗址,使线性文化遗产在政区规划中重获新生。漫步大汶口镇,房屋错落有致,街巷交织纵横,明石桥、山西会馆等文物建筑所体现的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与文化交融,所传递的政区共生、包容理念深入市民游客心中。
老泰城区划地名文化街区:行政区划的文化胎记
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涉及历史、地理等多学科,需要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统筹民政、文物、档案、史志等多元资源,联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文教联动等形式,实现历史价值与时代需求的有机衔接。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琳表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传统村落的保护,都通过行政区划手段,将分散的文物点串联成有机整体,展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整合功能,守护着文化根脉。”
为传承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泰山区在泰城南北中轴线古城区,依托岱庙东临的仰圣街、后营街、文化街(考棚街)、运粮街等数百年历史老街,精心打造了泰安地名文化街区。泰山区岱庙街道民政办主任鲁国胜说,这些老街承载着泰安的记忆,是城市历史脉络的鲜活体现。地名文化街区的诞生,让这些古老街巷重新焕发生机,再现了泰安地名文化的古韵。
走进地名历史文化街区,最直观的感受是接地气、有共鸣。有趣的宣传指示牌、生动的注释小短句、手绘的彩色小地图,泰安在地名历史文化的阐释上找准宣传“小切口”、讲好历史“大故事”。
在这里,游客可以全方位领略泰安的多元文化:从泰安古城历史变迁区划文化之旅,到郡界以山脊为断,民籍随郡县而隶年轮往事;从名山、名泉、河流等自然实体的风貌,到古街、老巷的市井风情;从红色地名背后的革命故事,到山城交融的独特文化特质……街区通过图、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历史文化元素,让人们在游览泰安老街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行政区划历史。
近年来,泰安市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等法律法规,聚焦地域管理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泰有名”区划地名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区划地名文化含量和品位。重启因孔子“夹谷会盟”而得名的谢过城街、明堂路等一批历史地名;完善博阳路、博城路、钜平大街等因建制沿革而得名的命名体系;创新实施“地名+”模式,打造大河峪村、埠阳庄村、王林坡村等7条区划地名文化旅游线路,探索出一条“地名聚力、文化铸魂、文旅赋能”的发展新路径,让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潮”起来。
全局谋一域 一域通全局:行政区划历史传承多点开花
“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是个新课题,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包含行政区划要素、彰显行政区划特色的案例不少。”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
近年来,民政部在统筹保护和传承上发力,把历史文化传承作为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考量因素,创新保护途径、形成保护合力,落实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配套措施——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通知,以古衙署、古界桩等承载区划历史文化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全面普查区划文物资源,联合试点建立区划文物名录,推动将区划地名文物纳入文物主题游径、举办专题展览;多地扎实推进政区名称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探索分级分类的政区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推进开展“千年古县”“千年古镇”认定工作;加强部门协同,凝聚保护合力,将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有机融合、协调推进。
纵览全国,各地纷纷加大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文旅融合上迈出尝试探索的步伐,因地制宜推出文化产品和成果,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工作全面铺开,多点开花。
刘士林介绍,日前,甘肃省开展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以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彩丘等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重点,启动遗产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进行了有效探索。
“四川打造涵盖千年名县、红色基因、民族融合、胡焕庸线等主题的《地名天府》系列节目、开展地名文化线上线下活动、遴选发布地名保护名录等,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让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走出书斋、‘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润物细无声的持久影响激发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这是我们1.0版的做法。”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下一步打算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开启四川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四好”之旅(挖掘好、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力争从1.0版升级到2.0版。
此外,湖南联合江西探寻“吴楚雄关”古道,建设“吴楚雄关”边界文化广场,联合贵州、广西在三省交汇点建设“三省坡边界文化墙”,展示三省行政区划历史文化。重庆建成市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并打造100余个区县展示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文化风景线”。浙江各地建设文化展示馆,系统梳理行政区划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图文故事解读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甘肃张掖全域导视标志牌融入政区历史文化元素,天水市“藉河文化墙”介绍天水的历史演变,平凉市依托区划历史文化打造泾河文化生态长廊。西藏“探秘珠峰”文旅线路串联古道、边防特色乡镇,推动区划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行政区划演变历史印证着全局谋一域、一域通全局的大局观。当行政区划成为遗产传承的容器,那些散落在经纬之间的文化记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和治理智慧,将在现代城市的血脉中持续搏动。
采写:何文娟
编辑:陈颖航
校对:刘子健
审核:李文昌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