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29日,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即将在“中国黄连之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举行。
在本次大会上,“趁鲜切制”将成为关键词之一,标志着石柱黄连在中药材加工领域实现了一次跨越式的技术升级。

石柱黄连。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石柱县围绕黄连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从田间种植到市场流通,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技,从传统传承到创新驱动,石柱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现代化发展之路。
黄连加工破旧立新
据了解,本次大会开幕式上,将颁布《黄连趁鲜切制片(段)规格等级标准》及《黄连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标准》;还将公布“石柱县第一批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名单”。那么,什么是“趁鲜切制”?
据了解,趁鲜切制是一种更科学、更先进、更经济的中药材加工模式。它是中药现代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方向,能够从源头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药效和安全性。
此前,石柱黄连多采用“就地烘干”的传统加工方式。虽然操作便捷,但对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而言,仍需进行“二次浸润”处理,方能进入后续加工环节。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也易导致药效流失和资源浪费。
通过趁鲜切制,核心优势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效、降低加工成本、提升饮片质量。
一次技术升级,其实也是市场需求的及时反馈。当前市场对黄连片需求约2500吨,但石柱黄连现有加工企业年加工量仅400吨。为此,当地全力推动本土中药材企业加工转型,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
目前,石柱县已遴选出5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工方式的革新,预计5家企业将带动今年黄连加工产值突破11亿元,同比增长18%。
科技赋能全链发展
除了趁鲜切制,技术升级同样在田间地头火热开展。
驱车来到黄水镇黄连社区的石柱县黄连科研中心,一幅独特的场景闯入眼帘:在试验田里,翠绿的玉米秆下,黄连苗在荫蔽中舒展叶片,安静生长。
“黄连喜阴,而玉米秆长高了,恰好能帮助遮阴。”县农业农村委中药材科工作人员刘宛青向记者揭秘,通过粮连套种的模式,让连农在田里能有两份收入,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除了粮连套种,还有果连套种。通过黄连套种猕猴桃树,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它们双方也不会互相竞争生存空间,实现了互利共生。”

黄连科研中心的试验田。
在另一片搭建着黑色拱棚的试验田,则是从黄连的繁殖方式上做文章。通过采集优质的黄连资源,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亩产可从250公斤增长至400公斤。
此外,通过深加工和多元化开发,黄连更是实现了每一个部分都“‘连’尽其用”。

形式多样的黄连产品。
“我们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开发出具有梯次化的全产业链产品体系,实现了对黄连的全资源化利用。”在8月25日举行的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从产品开发的角度,向大家讲述黄连全身都是宝:以花为原料,开发出黄连花茶、黄连花菜等地方特色食品;以根茎为原料,开发出“五黄养阴颗粒”等中成药;以须为原料,开发出黄连须散等中兽药;以提取物为原料,开发出黄连牙膏、黄连香皂等日化用品。
重庆市药监局副局长穆安娜介绍,通过推动登康口腔与石柱本土企业联合研究,成功研发出冷酸灵牌黄连配方清火护龈牙膏,今年首批投放市场50万余支,销售收入达450万余元。
“苦黄连”造就“甜产业”
对于广大连农而言,如何在科技加持下实现标准化种植?在位于黄水镇的重庆旺隆黄连科技有限公司,记者找到了答案。
据了解,旺隆公司是集黄连科研、生产、加工、购销与出口为一体,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科技企业,总经理彭平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黄连种植专家。
“种子筛选、种苗培育、专用肥料,我们都会免费提供给连农。”彭平安介绍,公司目前已经与700多户连农签约,从种植技术层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提供黄连收购、加工、出口的工作。
此外,该公司采取“龙头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建立石柱黄连GAP认证种植基地15000余亩,年均种植与采收黄连3000亩,年产黄连750吨,产值20000万元。
来到六塘乡三坪村,该乡党委政府与国药太极集团、重庆道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打造的石柱黄连GAP基地,将曾经的“荒地”变为了搭满小拱棚的“宝地”。

六塘乡三坪村石柱黄连GAP基地。
据了解,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当地将整治的300亩撂荒地引入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率先在熟地开展小拱棚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种植流程,为黄连生长创造优质环境,提升黄连品质与产量,使原本荒废的土地重焕生机,成为承载集体增收希望的“聚宝盆”。
从种子筛选到标准化种植,从技术推广到市场对接,石柱正以“绿色、科技、品质”为底色,不断放大“中国黄连之乡”品牌效应,书写着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黄连虽苦,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甘甜的希望,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剂“良方”。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