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送完最后一单,18岁外卖员奔赴北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5:25:00    

平陆,这是山西运城南部一个紧挨着黄河的小城。刚刚过去的夏天,小城里最大的新闻可能是,送外卖的18岁小子王佳皓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勤工俭学、上北大,在这个“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里,王佳皓激动而清醒。他反复提醒自己接下来要付出的努力,也遥遥望见改变命运的可能。他童年记忆里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务农的父母,也许能因为他,过上更好的生活。

外卖员考上了北大,一切刚刚开始。

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8月2日送达。也许是王佳皓有意为之,投递通知书的快递员拨通的是他父亲王礼军的电话。王礼军有些惶恐:“这是我孩子的通知书,他现在不在家,他只是留了我的号码。”那份激动也让他反复回味,“签收快递那一刻心情也是相当激动的”。

那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王佳皓正在平陆县圣人涧镇青年街送一单外卖,那一天,他送了38单外卖。他当外卖小哥快两星期了,每天的送单量已从27、28单增加到快40单。工作的成就感哪里比得上拆录取通知书的快乐?接到父亲电话,王佳皓赶回家,看到了通知书上的“大学堂”三个字。

“我竟然真的能够考上北京大学。”隔了很多天,王佳皓还在感慨。

△正在送外卖的王佳皓

送外卖不是王佳皓第一次勤工俭学,这本该是让人骄傲的经历,姐姐王洁说起来,更多是心疼。上高中时,王佳皓曾去茅津渡口的夜市打工。很多个没有风的晚上,来自平陆中学的少年一遍遍穿串、递餐,再见缝插针整理货物,用汗水换取二三十元的酬劳和随后的心安。这些钱,王佳皓用于自己的日常开销,“这样父母就不用再给我钱了”。

△王佳皓和爸爸王礼军、妈妈赵建芳

省钱的事,王佳皓一直放在心上。他父母经营着几亩果园,农闲时就到周边的建筑工地打工。在他小时候,父母常常凌晨三四点就离家去果园采摘,还有些时候,工地一来电话,父亲就叫上人一起去干活。

大人的辛苦,王佳皓忘不掉。18岁的夏天,他觉得,父母吃的苦,自己也能吃。平陆的夏天热得毫不客气,体重一百斤出头的清瘦男孩却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他套着冰袖,在高温里骑行,等待取餐的时间里,他甚至会掏出单词本背诵。

这一次送外卖,也是王佳皓告别平陆中学的时候。因为年级第三的高考成绩和即将开始的北大生活,七八个小时的跑单路上,他的心境不同了。

631分的高考成绩,王佳皓很满意,他称之为“对高中三年辛苦很好的回报”。

△王佳皓在手机上查看外卖订单

北大二字,对这个农村家庭,是转折,也是未知。而对王佳皓,完成学校、专业的选择,是这一生里最重大的决定之一。填报志愿前他做足了功课,优先考虑“国家专项计划”涵盖的高校和专业。最终成功录取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王佳皓记得,是自己填报的平行志愿中的第8个。

“我小时候想学的是造飞机、造火箭那一类专业。护理这方面我之前没有了解过,我从高三起觉得学医也是一个挺不错的选择。毕竟是北京大学开设的专业,未来肯定不会很差。”王佳皓选择了护理学,眼界却不止于此。他希望,随着他看见更大的世界,他也能看到更多机会。

△王佳皓的高考录取结果

外卖小哥,名校,不算热门的专业……这些信息,在网上激出一层又一层议论。王礼军从不知道自己那么容易失眠,6月25日,山西高考出分的凌晨,他一直瞪眼到天亮;看见有网友说“专业不好”,他又睡不着了:“我当时的心情,说实话没有现在这么高兴。我觉得这个行业是不是不好啊?我给我在北京上班的外甥打电话咨询,他说护理专业不像你想得那么简单,北大各方面条件都好。听他解释了一遍,我心里好受了很多。”

父母之爱,一路的惊和喜,都属于黄河边长大的少年。青春的痛快,不会忘的,这些片段会变成细沙,沉淀在心底;同样不会忘的,还有爸爸接起电话、对工地活计的连声应允,还有妈妈脸上深深浅浅的晒斑。

“我这个专业的学费是一年6000元,助学贷款是零息的,毕业了之后把本金一还就行了。我爸妈都挺不容易的,我以后肯定还是要好好学,争取把自己的价值提得更高一点,再回报父母。”王佳皓说。

△王佳皓启程前与家人合影(左起依次为姐姐、王佳皓、爸爸、妈妈、姐夫和外甥女)

对于王佳皓,人生中最难的部分,也许已经过来了——比如休息日做不出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又无处请教;比如少年洗得发白的T恤、用了几年的书包,不肯承认也不能否认的自尊。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王佳皓多年来认定的真理:“既然我已经选择了这条路、这个专业,我就踏踏实实走下去,未来说不定还有其他契机,一切都由我决定。”

△王佳皓和父母

在这个难忘的8月,王佳皓第一次坐了飞机,又乘坐学校的接站车,到达太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新的城市里,夏天的热浪、冬天的大风还是会毫不客气扑面而来。但王佳皓知道,他还有这双不怕吃苦的手、这颗炽热的心,再难,也难不到哪里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