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从未体会过孤单与冷漠。养父养母给予我的爱与关怀,如温暖的阳光,时刻照耀着我,让我深深感受到家的温馨……”近日,“国家的孩子”王永生来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街道回民社区,为大家分享那段独属于他的人生经历与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分享会上,王永生深情讲述起自己的成长轨迹。他以 “三千孤儿入内蒙” 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为脉络展开叙述。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如同无情的风暴,席卷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致使大量儿童无家可归。许多家庭在这场灾难中支离破碎,孤儿数量急剧攀升。为了缓解这一严峻的社会难题,国家适时出台了一项特殊政策——将3000多名孤儿送往内蒙古大草原,交由当地牧民家庭收养。

王永生满怀热忱地向在场众人讲述了都贵玛、张凤仙等几位 “草原额吉” 的感人故事。现场听众全神贯注,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满溢着温情与大爱的历史。这段讲述,让大家深刻领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也真切体会到六十年前,内蒙古人民以草原母亲般的宽广胸怀,收养三千孤儿的无私善举。

1960年,年仅一岁的王永生,也在这场时代浪潮中成为一名孤儿,随后被送往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幸运地被一对膝下无子的夫妇收养。这对善良的老人,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王永生身上,他成为二老此生唯一的孩子。在养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下,王永生茁壮成长,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与文化。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在他心中种下了对内蒙古大草原深厚情感的种子。而长大成人后的王永生,心怀感恩,以无微不至的孝心回报着养父母的养育之恩,精心操持着父母的生活起居,直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如今,这些 “国家的孩子” 与草原人民紧密相依,如同石榴籽般,休戚与共,王永生自豪地说:“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王永生说,2025年1月,通过DNA匹配技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那一刻,激动与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原来,他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附近。消息传开后,亲朋好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亲人们都热切希望他能回到江苏亲人们的身边生活,然而,王永生婉拒了这份好意。他深情地说道:“我早已离不开那片草原。是草原人民养育了我,我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尽管故乡在我心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我的生活、我的心,早已与草原紧紧相连。我在草原上长大,那里也是我的家,更是我的根。我期待着有一天,你们能来我的草原看看,亲身感受那片我深爱的土地,或许那时,你们便能理解我为何难以割舍。”
他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成为一名党员。即便如今已经退休,我依然不愿停下脚步,努力工作,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我愿用一生去传递正能量,因为草原永远是我的家,而我永远是 ‘国家的孩子’。”

一场感人至深的分享会,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草原上民族团结的伟大情谊——“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跨越山海的历史佳话,感人肺腑,时刻激励着草原各族儿女,像手足一样相亲相爱,守望相助。
如今,王永生的养父母均已离世,他自己也已年逾花甲。王永生坚定地说道:“我会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子女和孙辈,让他们知道我的来处,铭记那片养育我的草原。”
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街道回民社区书记、主任张颖说,此次故事分享会,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国家在特殊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真切感受到跨地域、跨民族的互助精神。这不仅增强了大家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同时,引导社区居民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多元文化包容共生,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推动形成互助友爱的邻里关系,助力社区治理,争做民族团结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