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之际,重庆市酉阳县以生态逆袭的硬核数据引发关注:这个曾因14%土地石漠化而“遍体鳞伤”的山区县,通过二十年攻坚,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5%,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价值年转化过亿元。从“石头缝里种希望”到“碳汇账户存未来”,酉阳持续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立体答卷。
石山复绿:生态治理的攻坚样本

菖蒲盖草原,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田梯田之上。连绵起伏的山丘宛如大地的绿色波浪,其间镶嵌着绿意葱茏的大草坪和波光粼粼的湛蓝湖泊。成群结队的牛羊,如同散落在绿色绒毯上的珍珠,悠闲地踱步觅食。在这里,日出日落,如诗如画;璀璨星空,浩瀚无垠,共同交织出一幅绝美的高山草坪风光画卷,近年来,这里已然成为游客们心驰神往的旅游“新宠”。
然而,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也曾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高寒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得菖蒲盖大草原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曾经,大片区域褪去了绿色的外衣,裸露出狰狞的石头,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稀疏的灌木丛,生态环境的恶化令人痛心。

面对这一困境,酉阳组建起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护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复草等多个关键环节入手,全方位、系统性地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如今,漫步在菖蒲盖草原,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生态产业效应日益凸显。
在叠石花谷景区,寒武纪叠层石层层叠叠,巧妙砌石成景,仿佛是大自然用时光的刻刀雕琢出的艺术杰作。这里,成为众多游客旅游观光、消夏度假的热门之选,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沉醉于这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中。
时光回溯到8年前,景区所在的板溪镇扎营村和杉树湾村,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彼时,这两个村子是“贫穷落后”的典型代表。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覆盖率不足30%,超过70%的区域岩石裸露,是重度石漠化区域。能用于耕种的田地少之又少,且极度缺水,村民们守着荒山难以维持生计,生活困苦不堪。

面对如此困境,酉阳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决心。他们紧紧围绕石漠化生态修复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以生态为底色,将根治石漠化作为关键抓手。在充分挖掘当地独特叠层石资源的基础上,巧妙地植入酉阳非遗文化与乡村艺术文化,通过一系列精心规划和建设,将原本的石漠化荒地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体验、地质研学、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叠石花谷景区。
如今,叠石花谷景区声名远扬,每年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驻足。游客们在这里,既能欣赏到奇特的叠层石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体验到酉阳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乡村艺术的质朴风情。景区的火爆,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更有效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村民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碳汇破题:绿色金融的创新实践

森林是酉阳最大的资源,绿水青山是酉阳最宝贵的资产。酉阳有林业用地面积574.61万亩,森林覆盖率63.65%,是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县,如何用好林业资源优势,努力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
立足生态优势,酉阳聚焦国储林建设推动绿色转型,造林碳汇交易在全市率先破题。
2024年4月,由酉阳县属国企重庆今山银山林业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重庆首个CCER造林碳汇项目在北京绿交所开户成功,引发连锁反应。这个预计20年产生138.68万吨减排量的项目,开创了“国储林建设+碳金融开发”新模式。“我们通过林权抵押融资反哺生态建设,形成‘造林-管护-交易’闭环。”重庆今山银山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算着生态账:每吨碳汇50元的市场价格,让万亩林海变身“绿色银行”。

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酉阳县还构建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林下经济体系,做大做强“茶米油蜜青蒿酵素”等拳头产品,拓展林下种植、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加速生态价值转化和林业富民效应。
重庆市酉阳县的实践表明,通过科学规划,传统“靠山吃山”可升级为“养山富山”的现代模式。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林权改革、拓展“林旅融合”业态,将是酉阳乃至全国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唯有让森林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方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愿景。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王若瑄 通讯员 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