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寿光】为梦想奔跑|鹰艺术会馆负责人张海鹰:用画笔镌刻时代的呼吸与乡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9:17:00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土墙斑驳,青砖苍寂,芦苇飘荡,小麦与狗尾草交织,还有蝴蝶群悬于金属光源形成凝固振翅的场景画面……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金光街的鹰艺术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会馆的迎宾墙“夏日逐梦”艺术装置,装置的设计者是当代艺术家张海鹰,周边墙上展示的则是他的油画作品。“我回到老家寿光后,脑海中时常浮现童年时光的记忆,根据这些回忆,我陆续创作了70幅左右的乡愁主题油画,然后精心布置了这个展馆,将70余幅油画作品集中展示了出来,并将其命名鹰艺术会馆。”他说。

1972年,张海鹰出生在文家街道前游村。1992年,为了追求艺术,他毅然离开寿光,踏上了“求艺”之路。30多年来,他以北京宋庄画家村为创作基地,足迹遍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摩纳哥等国家,作品也曾在这些国家展览。他的作品涵盖多元主题,从对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到对故乡乡愁的深情描绘,无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部分作品被英国著名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及英国萨奇画廊等收藏。

从乡村走向世界,再回归故乡,张海鹰的艺术之路是一段不断探索与回归的旅程,他用画笔记录时代,用艺术留住乡愁。

兴趣为舟,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艺术初心

自幼,张海鹰便对泥土、草木与乡村生活图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少年时,他常在麦田里观察昆虫振翅的轨迹,蹲在土墙下凝视推粪球的屎壳郎……他细腻的心思里,悄然埋下了艺术的种子。1996年,这位24岁的青年带着对绘画的赤诚奔赴北京,随后进入山东艺术学院进修,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远征。

在学院期间,张海鹰展现出惊人的创作爆发力。白天他临摹经典画作,夜晚在画布上释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一年创作出近百幅作品。1997年,凭借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敏锐洞察,他在山东名人画廊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描绘,也初现对权力结构的隐喻性批判。这场展览如同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让艺术界注意到这位写实功力与思想深度兼具的新锐画家。

“那时我像海绵一样吸收养分,但更渴望用画笔对话时代。”张海鹰回忆,1998年,他毅然北上北京宋庄画家村。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艺术氛围特别浓厚。白天,他穿行于城乡接合部,观察市井百态;夜晚,他会将白日的视觉冲击,转化为画布上的情绪风暴。这种扎根现实的创作姿态,为他日后成为“社会观察者”埋下伏笔。

时代共振,用画笔多元化解剖社会肌理

在宋庄,张海鹰接触到了更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张海鹰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多种社会问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张海鹰从新闻上看到了公安部门的“扫黄”行动。受此启发,他创作了《盛世夜巡》系列油画作品,刻画人性困境的荒诞性,打破了主流叙事中对边缘群体的遮蔽,引发了艺术界对道德审判与社会结构性的反思。2002年,他带作品参加了北京“芯片的心”和“时空”油画展,展示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技艺;2004年,他再次参加北京“酒绿灯红”“人间烟火”两场展览,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张海鹰的艺术视野不断拓展。2007年,他的作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ARTOUR0艺术展”参展。2008年,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张海鹰艺术个展,同年参加了在英国伦敦萨奇画廊举办的“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展览。2016年,他又参展了北京举办的“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

2022年,张海鹰创作了《角落》,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脆弱性。2022年至2023年间,他创作了《硝烟弥漫——童年》系列作品,以“战争中儿童的创伤记忆”为主题,通过褪色油画质感与建筑残骸、惊恐的眼神等意象,构建战争与纯真的撕裂感。2023年至2024年,他创作了以寿光乡村为内容的《乡村》系列作品,记录城镇化浪潮下逐渐消退的乡村景观,以细腻的怀旧笔调还原老村落、麦田、煤油灯等意象。

2024年,他带着作品参加了英国伦敦“主宰”达明安·赫斯特收藏展,其作品被英国著名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英国萨奇(艺术家查尔斯·萨奇)画廊等收藏。

归乡筑巢,用画笔留下古朴的乡村记忆

“当我在伦敦展出时,抚摸着会馆泥墙上的老窗棂,想到记忆中的家乡,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故乡的陌生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故乡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乡村记忆正在逐渐消逝,我就想着用自己的方式,为故乡留下一份独特的记忆。”基于此,2024年,52岁的张海鹰作出决定——暂时离开生活26年的宋庄一段时间,回到寿光筹建鹰艺术会馆。这个选择看似突兀,实则是其创作脉络的必然延伸。

“这里既是私人记忆的陈列馆,也是城市人回溯精神原乡的驿站。”张海鹰说,会馆是一座以故土记忆叙写的“立体乡愁诗”,馆内70余幅油画构成了叙事主线,用写实技法展现斑驳的老土墙、麦浪、鸡犬相闻的村落图景等,让观者在熟悉的画面中找到内心的共鸣,守护集体记忆的温度。

跟随张海鹰观赏馆内的布置,每处景致、每幅油画都承载着他的记忆。泥巴墙打造的迎宾墙镶嵌着老式窗棂,蝴蝶与飞蛾标本在暖光中振翅欲飞,复刻夏夜逐光的诗意场景;剥落的报纸墙皮下,煤油灯、搪瓷缸等老物件静默陈列,与泥墙肌理共同构建出触感可及的多维记忆画面……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过去的岁月中。据介绍,会馆内设有“海棠惜春”“夏日逐梦”“恋恋秋林”等四季板块,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如今,张海鹰对艺术的热爱依旧如初,创作仍通宵达旦,3个月就能创作70多幅作品。那些凝固的麦浪、定格的童年、封存的蝉鸣,既是私人记忆的琥珀,更是历史文化的记录。他说,艺术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绘画者通过色彩、构图、色调等,可以真实地表达情感情绪,因此,他希望通过鹰艺术会馆传达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乡村记忆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