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是肇庆市重要的文化名片,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从传统实用的“文房四宝”,到艺术品、饰品、生活用品,当地的端砚工匠持续探索创新。如何将文化产品植入到宏观的文旅融合发展,成为端砚产业不断审视和实践的命题。5月1日下午,“砚语新篇:探寻端砚文化新航道”嘉宾对话活动在肇庆市端砚博物馆举行。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学术权威、产业专家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端砚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为推动端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对话现场
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教授在探讨肇庆旅游发展时提出深刻见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肇庆带来机遇与挑战,关键在于如何从“大西南门户”升级为“留得住客人的客厅”。他指出,城市旅游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支撑:提升城市功能地位、聚焦主题特色、推动核心产品转型升级。对肇庆而言,端砚文化是核心IP,但当前仍停留在艺术品阶段,未能像云南建水紫陶那样实现生活化转型——从水缸到茶具的华丽转身,创造了百亿产值,而端砚却因脱离日常使用,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摆设”,甚至在地摊上也难觅学生身影。保继刚举例提出,端砚的门槛和生活化探索,将是肇庆端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破题方向。在受访期间,他借鉴了建水紫陶街的各类产品业态,提出肇庆端砚的从实用性向艺术品、生活用品等方向过渡的建议。
中国投资促进会副会长陈松南在对话活动则表示,肇庆端砚产品多停留在艺术品、工艺品层面,受众有限,需向“高质量生活美学化”方向转型。陈松南提出三大发展路径:一是坚守艺术品高端化路线,通过文化赋能、艺术家交流等方式提升附加值,过去十年端砚艺术品价格已增长十倍;二是开发生活化、实用化产品,扩大消费群体;三是突破资源限制,借鉴景德镇“钢瓷结合”等跨界创新模式,吸引全球人才参与创作,拓展高端商业场景应用。他强调:“唯有坚持艺术传承与产业创新双轨并行,才能让千年端砚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在参访端砚博物馆时指出,端砚不仅是肇庆的文化硬实力,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集中体现。从苏轼与制砚大师的交流到宋代文人以砚台为雅赠、题诗共赏的历史,砚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综合价值。然而,当代端砚多作为工艺品陈列,其“生活美学”属性正在弱化。彭玉平强调,新时代发扬端砚文化需解决两大命题:一是如何让砚台从博物馆回归日常生活,成为兼具实用与美学的器物;二是如何激活其文化基因,使之与现代审美共鸣。他举例高校书法课对砚文化的传承,呼吁肇庆探索“砚台生活化”路径,让这一千年文脉真正“活”在当下。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秘书长米军在对话活动中指出,端砚行业需打破对传统的僵化理解。“部分从业者忽视当代审美需求。”米军表示,生产端推动艺术向生活转化,消费端注重提升生活情趣,让砚台从“收藏品”变为“生活美学载体”。
肇庆市端砚协会会长梁善则主张,端砚产业升级亟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他指出,随着国人审美提升和消费转型,端砚产业正面临结构性变革。“唯有提高待遇、完善人才结构,才能破解行业“有术无学”的困境,推动端砚文化从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升级。”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柳新祥见证了行业的起伏。面对外部环境挑战,他提出三点破局之道:一是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砚台薄平造型的局限,专注精品创作;二是打造品牌;三是拓宽销售模式,通过研学活动将端砚文化带入校园。
文、图|记者 杨再睿 实习生 林静桐 谢嘉琦 通讯员 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