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阅读是时光馈赠的礼物,文字是岁月沉淀的知己。即日起,《快乐老人报》特别推出“银发图书馆”专栏,愿以书为舟,载您徜徉文字瀚海;以墨为媒,伴您细品岁月沉香。
【首期荐书】
《问学:名家故事(第四辑)》,敬请品鉴。

《问学:名家故事(第四辑)》
主编:胡代松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一句话荐书:讲述12位社科名家的学术轨迹与人生故事,均由本人口述或亲笔撰写,饱含作者的深情厚意。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任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育民自述:由于家里入不敷出,我们很小就要劳作以补贴家用。家附近有一个养猪场,每天收购猪草,我们便经常去远处扯草卖钱。后来长大点了,又转向更重的体力活,如挖土方、打零工、做小工等,我有几次差点从高高的架子上摔下来。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母亲的言传身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成为家中的主心骨。母亲是在旧社会的苦水里泡大的,年幼失母,跟随父亲打渔为生,四处为家,尝尽人间艰辛。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成为百货商店的营业员,怀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30余年如一日。从懂事时开始,母亲勤劳刻苦、严于律己、朴实善良、宽容谦让的优秀品质,便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记得母亲为了增加营业额,常常以瘦弱的身躯,肩荷一百来斤的重担,忍受着脚上鸡眼带来的钻心般疼痛,往返10余千米去圩场摆摊。每次回来,她总是被汗水湿透衣衫,脸色也颇为苍白,但她总是毫无怨言。
又记得,在生活环境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母亲看见无依无靠的流浪儿、被遗弃的婴儿,总是把他们领回来,给自己本来就沉重的担子再加上一些分量。有一次,母亲从路边领回来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身上那么脏,气味那么难闻,我们都捂着鼻子,可是母亲耐心地给她洗澡,换上我们的衣服。一个女婴在路旁嗷嗷待哺,无人理会,母亲看见了,连忙抱回家,买了奶粉、白糖,将甜蜜和温暖给予这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小生命。后来这个小婴儿被人领养,母亲自是十分欣慰,却不接受任何报酬。
为了撑起这个家,把我们拉扯成人,母亲节衣缩食,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我们失学。正是母亲的言行举止,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灌注了不畏艰难、刻苦顽强,以及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元素,培育了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编辑心语
编辑何萌:在编校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郑大华先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特别提出,在他的学术足迹示意图中增加永顺县高坪乡,他说:“我当过知青,当过信贷员,都是在高坪公社(现高坪乡),我一生收获最大的就是上山下乡那三年和刚工作的那几年!你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我收获最大?我当时只有14岁,在那几年里,我懂得了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奋斗,什么是改变命运,什么是理想!”
李松龄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经济学领域开疆拓土)笔下的人生经历亦令人动容不已。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他直到30岁才考上大学,之前只是在一所中学当炊事员。大学毕业后,他从数学专业转向经济学,50岁才明确自己的学术目标,凭借着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学术领域不断开拓进取。
希望这本书能给更多人带来力量和慰藉,希望会有读者拿着它,重走先生们走过的路,研读他们读过的书,探寻他们学术成果背后的故事,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一代学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