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品享东丽 | 东丽观察1+N:从“执着坚守”到“版图赋能”——天津市佰笛乐器有限公司的产业革新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09:30:00    

从“执着坚守”到“版图赋能”

——天津市佰笛乐器有限公司的产业革新之路


制作一台手风琴有多难?1000多个部件,3000多道工序,难度堪比在方寸之间搭建一座精密的音乐城堡。音簧片的厚度误差要控制在微米级,与风道的啮合必须严丝合缝,0.01毫米的偏差就会让音色“走形”,更别提复杂的联动千斤顶式键盘机械结构,任何一个微小部件的失灵都能让这个“会呼吸的乐器”瞬间“哑火”。无法量产,琴好琴坏,全凭工人的一双手。也正因如此,手风琴制造业的发展并不顺利。

而在天津市东丽区万新街道,一座隐匿于市井喧嚣里的80年代小楼里,却有一群纯粹又执着的人,凭匠心和坚守让《茉莉花》的旋律回响在手风琴世界杯锦标赛的赛场上。天津市佰笛乐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笛”),走出了一条从“执着坚守”到“版图赋能”的产业革新之路,演绎着中国手风琴制造的精彩故事。


“佰笛争的就是一口气”

时间退回到2004年,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手风琴的天津乐器厂,因种种原因需要大规模裁员,这批人当中,既有技术骨干、部门领导,也有建厂元老、厂子弟……他们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对手风琴的不舍与眷恋。

“我是厂里的老员工,原来负责销售。大家信得过我,都跟我说,咱不能把老手艺丢了,你挑头干吧,我们跟着你!”回顾起当时的情景,佰笛董事长赵景萱红了眼眶,“大家就是要争一口气。”

另起炉灶并非易事。人、技术都有,启动资金却成了难题。每位下岗职工都拿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费,他们没有一个人将钱拿回家,五千,一万,凑出了佰笛的启动资金。

有了钱,厂房问题亟待解决。赵景萱在东丽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个承载了她成长记忆的地方,理所应当地担负起了她的理想——带领佰笛人传承传统手风琴技艺,续写天津手风琴的辉煌。

同年5月26日,佰笛正式成立。“那天,很多天津乐器厂的退休老职工拿着自己用了一辈子的工具,骑着自行车赶来,跟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干起来,把天津手风琴的魂留住了’。现场所有人都泪流不止。”那天的合影,至今仍被赵景萱珍藏在办公室里。“很多老前辈都不在了,没有看到我们的今天。”

2004年5月26日,赵景萱(一排中)与天津乐器厂退休职工合影

东拼西凑的启动资金付完房租已经所剩无几,仅够再置办一部分设备,而这些远不足以支撑起生产所需。老顾客们给予了佰笛最大的信任——不见成品、先付琴款。拿着顾客预付的钱备料生产,佰笛靠着信誉在市场上迈出了第一步。

身负多方希望,坚持质量至上,佰笛的发展稳中有进,产品很快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可,还走出国门,远销美国、韩国、巴西、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

外国友人对佰笛手风琴情有独钟

佰笛的知名度实现质的飞跃,是在2007年。佰笛接到通知,要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定制15台奥运五环颜色的烤漆手风琴。琴箱烤漆极易开裂,可任务容不得半点马虎,佰笛团队全力攻坚,短时间实现技术突破,交出了完美的“奥运答卷”。这次契机,让佰笛受到北京相关领导关注。面对北京优厚的引入条件,佰笛人豪不犹豫继续坚守天津东丽,因为这是他们的根脉所在。

奥运为佰笛带来了好运。此后,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联欢晚会、全国政协迎春茶话会、国际演出……靠着国内外重大活动的亮眼表现,佰笛的市场越来越广阔,在国内有了30多个代理商,佰笛手风琴成了众多海内外演奏家的“心头爱”。原战友文工团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屹如是评价:“佰笛手风琴的琴音像玉一般温润从容。我在很多重要演出中都会选择佰笛手风琴,中国琴奏中国乐,才有中国味。”佰笛的生态版图在乐团、学校、电视剧等领域徐徐展开,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杨屹(左一)与国内演奏家用佰笛手风琴演出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萎缩的考验,佰笛积极拓展产业边界,从只卖琴到教学培训,从线下销售到直播带货,从单一产品到梯度产品,从适应市场到培养市场,佰笛不断突破“舒适区”,用“破圈”求生存,用“创新”谋发展。“我们真的挺争气的。”佰笛高级校音师段秀芝自豪地说。



“佰笛留住了中国手风琴的根”

靠什么定义佰笛?非遗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或许有人会问,在工业化大生产大制造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靠匠人匠心耗时耗力的手风琴制造还有何意义?答案就在现实中。

校音,是手风琴制作中极具难度的环节。以120贝司回声手风琴为例,224个音簧大小不一,尺寸精度误差相当于头发丝的1/4,再精密的仪器都无法调试,只能靠人工。一位有30年从业经验的老师傅,一天最多只能调试一台手风琴。“培养一个好的校音师太难了,需要长时间训练,很多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受不了清苦,学一段时间就走了。这些年也培养了几个学徒,还没出师。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谈到技艺传承的现状,段秀芝满心忧虑。

申请非遗,让这门技术被更多人知晓和保护,这是佰笛的发展思路,但现实困境也摆在眼前,“活簧簧片制作这门手艺是从清朝传下来的,可在公众的认知里,手风琴是西洋乐器,怎么能和非遗扯上关系?”赵景萱很是无奈。

暗室逢灯,东丽区文旅体局为佰笛指明了方向。文化旅游事业科科长范世奕说:“手风琴的核心发声部分是活簧,清乾隆年间从我国传入欧洲,活簧独特的发音原理及和声效果引起了西方人的兴趣,这才有了手风琴的出现。我们梳理了佰笛校音技艺的发展脉络,四代传承、百年历史,符合非遗申请标准。因此,我们决定以‘活簧气鸣乐器传统校音技艺’为佰笛立项,帮助企业守护传统技艺。”

2025年6月,佰笛“活簧气鸣乐器传统校音技艺”成功入选东丽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佰笛的存在留住了中国手风琴的根。”赵景萱难掩激动。

毫厘之间见精神。佰笛手风琴不仅散发着机械无法复制的温度,也承载着百年技艺里的厚重品格。精益求精,每一个制作环节都严格把关,每一个细节都力争极致;童叟无欺,无论是面对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还是学琴起步的孩童,都以同样的真诚奉上上乘的产品;质量至上,“制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选材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努力让每一件产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工匠精神并不抽象,它就在琴键上流转,在开合间永恒。

对于非遗守护,佰笛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把时间线拉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中,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工匠精神。

最好的传承是将历史的余音谱写成未来的前奏——这是佰笛找到的第二个答案。坚持“两条腿走路”,不断扩大“朋友圈”。一方面,持续巩固“高大上”,用匠心校准“奢侈”的中国尺度,首创采用意大利进口音簧,采用佰笛独特的簧片校音技艺,一年生产2000余台中高端手风琴,高端回声琴被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及专业团体广泛使用;另一方面,不断拥抱“小确幸”,用“破圈思维”拉满非遗与生活的适配度,针对儿童推出超轻超小手风琴,为舞台表演推出更多种类炫彩外壳,为老年人打造超高性价比款式,让佰笛手风琴融入更多的人间烟火。据了解,佰笛现有数十款手风琴,价格区间跨越1千元到4万元,仅针对老年群体,就推出了37键80贝司键盘琴、77键46有效音96贝司和80贝司巴扬琴等,凭借音质好、琴体轻的特点,深受市场喜爱。

佰笛体验馆陈列多款经典手风琴

实践证明,时尚从不排斥传统。而在佰笛“很古朴也很时尚”的背后,既需要坚守“原汁原味”的“守艺人”,也需要“敢尝敢试”的“弄潮儿”。佰笛期待更多年轻人躬身入局,接力守好“中国手风琴的根”。


“佰笛和社会双向奔赴”

促创新、链资源、搭平台,进社区、捐物资、做义演,正如赵景萱所说,“有了社会各界的厚爱,才有了佰笛的今天。而佰笛也一直在努力回馈社会,和社会双向奔赴。”

佰笛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注脚。与演奏家们的良性互动,让佰笛的技术革新有的放矢。杨屹曾反馈佰笛手风琴按键杂音略大,研发人员立即响应,很快就完成了技术革新。“调整琴键后的手风琴可以说达到了世界水准。”杨屹评价。21年来,佰笛始终将创新研发与市场需要紧紧结合,已拥有46项专利,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

与政府部门的正向合作,让佰笛的资源整合精准高效。2024年8月,佰笛计划举办第一场线下“佰笛杯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却面临了经验匮乏、人手不足的困境。东丽区文旅体局在调研中得知了这一情况,决定要帮佰笛把这场活动办好。一场“及时雨”就这样铺开。文化旅游产业科科长肖星星说:“充分了解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联络小组,制定了完整的活动方案,确定开幕、比赛、座谈等场地,统筹附近的停车场,协调电力、医疗、安全保障等,替企业节省一切能节省的开支。同时,积极与市文旅局汇报情况,活动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此外,活动有很多国际人士参与,我们反复与相关部门沟通,严格按规定协助办理好入境手续,确保了活动如期举办并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届佰笛杯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在东丽区举行

东丽区文旅体局副局长周建鹏说:“佰笛像很多民营企业一样,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如何让大家更加安心、更有信心,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拿不出那么多真金白银,但我们拿得出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真心实意的服务态度,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强化文旅深度融合,为民营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帮助。民营经济充满力量,地区发展才有希望。”

“民营经济充满力量,地区发展才有希望。”这句话也在佰笛和东丽的双向奔赴中得到了印证。2015年,天津市佰笛手风琴艺术团成立,团长陈蕾介绍,“艺术团分为少年团、青年团、老年团,志愿者老师都是天津音乐学院的在校生或毕业生。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手风琴艺术发挥更大的价值。”

走进学校,用音乐滋养祖国的花朵。以东丽湖未来学校为例,佰笛为学校配备了30台手风琴,开设了社团课程,不仅给小学生讲解乐理知识,一学期教学生4首乐曲,还组织大家登台演出,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不止东丽,二十多年来佰笛捐助学校的手风琴已达数百台,价值数十万元。

走进社区,把音符融入生活的肌理。艺术团多次走进东丽区的社区,开办手风琴公益讲堂。居民刘歆娜说:“这个讲堂不只是教我们演奏手风琴,更重要的是给生活开了一扇窗户,让生活在黑白键上跳跃起来。”居民张继升也表示:“不用到远处去,艺术就在家门口,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佰笛艺术团走进社区,开办手风琴公益课

走上街头,让旋律浸润城市的砖瓦。在“海河之夜”桥边音乐汇的手风琴专场音乐会上,听众中有特意赴约的,也有偶然邂逅的,有白发老者,也有学步稚子。当《大中国》《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奏响时,民族精神也随着音符悄然流淌。

善待种子的土壤,终将迎来生机盎然。艺术节、乐器展精准引流,音乐经济实现“餐饮+住宿+游玩”的文旅消费闭环;佰笛手风琴入选“天津礼物”,成为天津迎客待客的文化名片;佰笛在国内外的亮相越来越多,也让“东丽”被更多人熟知。

如今的佰笛,一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从安于一隅的“执着坚守”迈向全消费场景的“版图赋能”,不断在进行有力有益的尝试,紧跟市场变化,实现产品、服务、体验的多维同频升级。更可喜的是,除了精益求精、童叟无欺、质量至上,“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也被镌刻进了“佰笛”的招牌里。



记者手记:

在佰笛布满岁月积淀的小楼里,记者感受到的是一股鲜活的生命力,那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人如此,或许是环境的单纯,或许是艺术的滋养,佰笛人不论年龄、不分性别,眼神里都充满单纯、向上;物如此,陈列柜里从初期到最新一代的手风琴,颜色越来越鲜艳,纹饰越来越独特,个性越来越张扬;企业亦如此,进社区讲课,办体验馆,网上直播……他们,想尽办法让技艺代代传承。

时光荏苒,越来越多的非遗成为“顶流”,走进生活。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的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这与佰笛若合符契,一搓一磨,一扣一合,在“冷板凳”上把传统技艺焐热的佰笛,最不缺的就是生命的张力与耐心。守正创新,张弛有度,岁月沉淀出的花,终将在时代的土壤里热烈而灿烂地绽放。

喜欢就点赞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