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京港地铁“隐形守护者” 护航乘客五一假期平安出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3:23:00    

中国网讯 五一假期,乘客们纷纷踏上旅途,享受假期时光,北京的地铁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在京港地铁闸机旁、站台门旁、电梯旁、轨道旁......有一群“隐形守护者”正默默坚守。通号工程师张猛与站台门维护员何朝旭,便是其中两位代表。他们以专业与热忱,为乘客铺就一条安全顺畅的出行路,用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

京港地铁通号维修工程师张猛对站厅检票机进行预防性检查。京港地铁供图

“检票机每分钟最高过30人 设备健康 乘客才能顺畅出行”

5月1日,早上8点,京港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站厅中,通号工程师张猛一边清点工具包里的螺丝刀、钳子、电笔、万用表、常用备件、测试票等工具,一边向组员强调:“今天要把9座车站400余台设备全部再过一遍,北京南站的检票机重点盯!” 作为拥有16年工龄的“老地铁人”,他管理的设备多达1034台,涵盖检票机、售票机、电子票价牌等。为了保障乘客在节假日期间安全、顺畅出行,他和他的同事将巡检频次从每日1次提升至每日2-3次,重点车站更安排专人驻守。“设备和人一样,节假日‘高负荷运转’,必须提前‘强身健体’” 张猛笑道。

京港地铁通号维修工程师张猛对站厅检票机进行预防性检查。京港地铁供图

张猛今年39岁,自2009年入职至今,一直负责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检查与维修,从检票机到售票机,经他手的设备零件,连起来能铺满两个篮球场。张猛翻开密密麻麻的台账,534台检票机、228台自动售票机、113台半自动售票机……每台设备都像他的“老伙计”。“以地铁北京南站为例,五一期间,客流量是平日的2倍,北京南站作为高铁接驳站,光检票机就有46台,平均每台检票机每分钟最高能有30人通过,是平时的2倍。扇门开合次数也比平时增长了2倍,一颗螺丝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说着,他俯身钻进检票机维修舱,手电筒光束扫过传动齿轮,“听声辨故障”的绝活让年轻组员直呼“神了”。

京港地铁通号维修工程师张猛对站厅检票机进行预防性检查。京港地铁供图

为了保障五一假期期间设备安全可靠,张猛和他的同事在假期到来前,已对4号线全线1034台设备进行“深度体检”。在工作中,张猛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工作口诀,即“一查二测三修四记五报,一查故障现象、二测设备功能、三修设备故障、四记故障信息、五报隐患问题” 。

张猛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了设备出现问题,也不要慌,维修时,手不能抖,心不能急,动作要稳准快。”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

京港地铁车站维修督导何朝旭对站台门电源柜进行巡查,检查站台门电源系统运行情况。京港地铁供图

“站台门就是乘客脚下的‘安全线’ 差1毫米都不行”

5月2日,凌晨2点,16号线万泉河桥站,32岁的何朝旭正单膝跪地,用塞尺测量滑动门与站台间隙。“小于5毫米,达标!”作为车站的“守门员”,他负责16号线10座车站近1600扇门体的维护。 “对于乘客来说,每次乘坐地铁,1位乘客可能只面对1扇站台门,而对于我们检修人员来说,每天的工作却是面对近1600扇滑动门、320扇应急门、40扇端门......五一前我们给每扇门做了‘全身SPA’,连门体螺丝都有专属‘体检档案’,每1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放过。”何朝旭语气坚定。

地铁站台门检修工作分为白班和夜班,“白班2万步是基本功,夜班要在地铁停运后,3小时要完成160扇门的深度保养。”何朝旭介绍道。试电笔、螺丝刀、T型扳手、尖嘴钳、内六角、三角钥匙、剥线钳、手电筒.......他的工具包里装着20余种工具。

夜间下轨作业,京港地铁车站维修督导何朝旭对工具包内20余种工具检查清点。京港地铁供图

施工清点、安全交底、检修记录表填写、工器具拍照、录音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00点30分,施工正式开始。何朝旭和他的同事们有条不紊地对各扇滑动门进行保养,扳手螺丝刀齐上阵。“16号线每站共有196余道站台门,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应急门、端门、固定门和滑动门等多种类型。我们制定了差异化的维护保养策略,通过月检、季检、半年检和年检的定期维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何朝旭向记者介绍。

京港地铁车站维修督导何朝旭对站台门门机设备进行检查和调整。京港地铁供图

站台门的开关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站台门作为乘客候车站台与轨行区之间的安全屏障,是确保列车准时发车的关键设备之一。以万泉河桥站为例,车站站台长度近180米,160扇滑动门、32扇应急门、66扇固定门、4扇端门,一扇门需要检查20余处关键点位,精准度要达到毫米。”何朝旭说,这些细节事关乘客安全,一点也马虎不得。

对闸机了如指掌的张猛,在站台门旁留下数万次弯腰身影的何朝旭。他们用专业与坚守、毫米级的精度要求,让“平安出行”成为假日里最温暖的底色。正如他们所言:“设备不停,我们不休——这就是地铁人的节日仪式感。”(供稿单位:京港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