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今天医师节!致敬这些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9:06:00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抢救,每一回耐心细致的诊断,每一场攻坚克难的手术,都彰显着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值此医师节之际,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兴安盟医疗行业里这些可爱可敬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中,有的扎根基层,为偏远地区的百姓带去健康;有的深耕专科领域,凭借精湛医术让患者重燃生活信心;有的不断探索医学前沿,用科研成果推动医疗行业进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初心与坚守,向所有医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


白春林:让蒙医智慧照亮更多患者的康复路


白春林带青年医师查房


在兴安盟,白春林的名字与蒙医药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普通医生到兴安盟蒙医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他用24年的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在这片土地上,他不仅以精湛医术治愈病痛,更以创新精神推动蒙医药现代化发展,成为各族群众心中当之无愧的健康“守护者”。

白春林的从医之路,始于童年记忆里一位邻居阿姨的期盼。

小时候,农村医疗条件有限,邻居家的阿姨常年被病痛折磨,冬天几乎下不了炕。看着阿姨的病情逐年加重,年幼的白春林心中充满疑惑:“为什么病治了这么多年还没好?”阿姨半开玩笑地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当医生,说不定能治好我的病。”

这句玩笑话,在白春林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要是能治好许多生病的人,多自豪啊。”带着这份信念,他发奋读书,考入理想的医科大学。遗憾的是,当他毕业穿上白大褂时,那位阿姨已经去世,未能等到他兑现“治好病”的承诺。“从那天起,我就坚定信念,要救助更多像阿姨那样的病人。”白春林说,这份未能完成的约定,成了他毕生行医的动力。


到乡村义诊的白春林


24年间,白春林的角色不断转变,对医生职业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初为医生时,他的眼里只有眼前的患者,目标单纯而坚定:“对他们负责,把病治好。”成为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后,他的视野从个体扩展到群体:“我希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不仅救治本地患者,还要辐射周边地区,帮助更多人。”他带领团队攻坚甲状腺炎、糖尿病、肾病等疑难病,引入血糖管理系统,让患者像佩戴手表一样实时监测血糖,破解了“回家后管不住嘴、血糖失控”的难题。升任副院长后,他的考量又多了一层:“除了医术,更要抓医生队伍的医德建设。”在他看来,医术是救人的本领,医德是行医的根本,二者缺一不可。


白春林为患者开具药方


从医多年,白春林收获过自治区级、盟级等多项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是“兴安英才”这个荣誉。“这个荣誉表彰的是创新能力。”他说,许多医生困于临床实践难以突破,很多疾病久治不愈,根源在于缺乏创新研究。“我们要通过创新探寻病因,这正是我珍视‘兴安英才’荣誉的原因——它见证了我们从‘治已病’到‘探病因’的突破。”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领域,白春林带领团队深入挖掘蒙医经典,运用“五味甘露汤”泡脚的传统疗法,历经7年临床验证:2017年获兴安盟卫健委科研立项,积累200个完整病例,2024年正式向自治区推广应用。

为了让蒙医药更好地服务群众,白春林牵头筹备了自治区和盟级两级蒙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初衷是搭建平台,促进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推广。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让蒙医药走得更远。”

从医多年,白春林始终坚持下乡义诊。“很多农村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没症状就不检查,等难受了才来看,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他说,作为医生,不能只等病人上门,要主动走到他们身边。

一次在偏远牧区义诊时,他为一位糖尿病患者诊治,了解到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后,建议患者的儿子也查血糖。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小伙子血糖高达20多毫摩尔每升,却毫无察觉,直至检查后才陆续出现眼睛模糊、身体乏力、口渴多饮等症状。经过及时干预治疗,避免了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当院长、当学科带头人,更不能忘了医生的本分。”白春林说,义诊不仅能帮助患者,更能让他看清基层需求,进而推动医院的学科建设和服务优化,让医疗资源更好地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在他的理念中,临床、科研、教学密不可分:临床是基础,没有实践,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科研是突破,能解决临床难题;教学是传承,能让经验技术延续下去。

“白院长教会我治病救人不能光看‘医书’开药方,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像裁缝那样‘量体裁衣’。”兴安盟蒙医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青年医师包达胡日白乙拉说。

如今,兴安盟蒙医医院内分泌诊区墙上,一面面锦旗诉说着24年来白春林与患者之间跨越病痛的深厚情谊。而他依然每天穿梭在诊室与病房之间,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用医者的仁心与坚守,续写着守护生命健康的动人长歌。


温都苏: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守护者


温都苏带领规培医生教学查房


在兴安盟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温都苏的手机,是一条永不占线的生命热线。无论是凌晨三点的急诊召唤,还是休息日突发的患者求助,只要铃声响起,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应。这串熟悉的号码背后,是47岁的温都苏用赤诚之心镌刻的医者誓言:“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都在。”

2003年,温都苏从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彼时,他本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心系家乡医疗发展,毅然选择返乡就业,将青春奉献给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作为土生土长的科右前旗人,他始终怀揣着用所学回报家乡、守护乡亲健康的朴素愿望。二十一年如一日,他扎根于此,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他肩负门诊、急诊、教学、规培生培养等多重重任,更引领团队在专业领域不断突破。

他率先在兴安盟地区开展多项关键内镜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手术(ERAT)为急腹症患者开辟微创治疗新途径;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成为肝硬化患者生命线的守护者;消化道早癌筛查及EMR、ESD等精准剥离技术,为无数家庭点亮了早期治愈的希望。他独立完成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止血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成功抢救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衰竭患者……一项项硬核技术,填补着地区医疗的空白,也托举起患者沉甸甸的生命重托。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培训(右一为温都苏)


温都苏的“在场感”不仅体现在技术攻坚的前沿阵地,更渗透于每一个日常角落。消化内科护士长马迪感触至深:“再棘手的病例,再深的夜班,只要喊一声‘找温医生’,他总会立刻出现。”这份承诺超越了职责范畴,化为一种融入血液的本能——无论是科室的疑难杂症会诊,还是深入基层的义诊与健康宣讲,他的身影从未缺席,只为将专业守护延伸至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角落。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右一为温都苏)


在患者家属李立萍眼中,温都苏是“认真尽责”的代名词。这份信任源于他面对病患时倾尽全力的专业态度,更源于他那份随时“在线”的奉献。这份守护背后,是温都苏整个家庭的默默支撑: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理解他的奔忙,两个成长中的孩子习惯父亲被电话匆匆唤走的背影。

从医二十余载,温都苏业务范畴从未囿于诊室与手术台。作为内蒙古医师协会消化内科、消化内镜、肝病学分会及抗癌协会多个专业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他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持续推动地区诊疗水平提升。然而对他而言,所有身份的核心,仍是那个手机24小时开机的临床医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在患者无助的瞬间,温都苏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份值得托付生命的应答。

当技术精进与人文关怀在他身上凝为一体,温都苏以永不关闭的手机信号,织就了一张无形的守护之网。每一次铃声响起,都是对“医者”二字最滚烫的诠释:生命无小事,我必躬身向前。


周小贤:4年时间,助7000人走出“失眠迷宫”


周小贤给患者把脉


深夜的兴安盟,整座城市沉入梦乡。而在兴安盟睡眠医学中心,一盏灯始终亮着。灯光下,兴安盟睡眠医学中心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周小贤正在翻阅一摞厚厚的病历,时而凝神思索,时而伏案记录。4年间,她让这片土地上被失眠困扰的人们,有了可以安放疲惫身心的港湾。

2021年,中医专业出身的周小贤接过兴安盟睡眠医学中心的担子时,面对的是一幅近乎空白的画卷。“那时候连块像样的牌子都没有,两名医生、寥寥几名护士就是全部的家底。”她至今记得刚筹备科室时的境况:“当时整个兴安盟地区都没有专门的睡眠障碍诊疗机构,许多患者不得不辗转北京、长春求医。最让我痛心的是,有些患者其实只是轻度焦虑引发的失眠,却因为得不到专业治疗,最终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疾病。”


周小贤了解患者具体症状


最初的患者积累,源自周小贤在精神科门诊时埋下的种子。当她带着在长春市第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到的睡眠诊疗经验归来,这些积压的需求如同被点燃的火焰,迅速燎原——兴安盟睡眠医学中心的年均住院人次从200余人次增长到540人次,门诊量从3000人次跃升至7000人次,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失眠者重获安宁的夜晚。

“睡眠医学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它的诊断没有CT、抽血这样的‘金标准’,全靠‘聊’。”周小贤告诉记者,但这“聊”里有大学问——要从患者闪烁其词的描述中,捕捉到被隐藏的情绪症结,再结合躯体症状辨证施治。

来自扎赉特旗的李先生,曾让多家医院的心脏科医生都束手无策。李先生说,他常被胸闷气短的症状折磨,甚至常有濒死感,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造影等检查做了个遍,结果却均显示“心脏无异常”。直到周小贤接诊后,用抗焦虑药物为他慢慢调理,过程中逐渐追溯到李先生小时候睡觉时曾被突然惊吓的过往。正是这个被忽略的心理诱因,让他长期饱受“心脏病”的假象困扰。一个月后,李先生复诊时小心翼翼地问周小贤:“我能上班了吗?”当周小贤给出肯定答案时,这个曾因频繁发作而多次拨打120的男人,终于重新找回了正常生活的节奏。

“中医的魂是辨证论治,睡眠问题更是如此。”周小贤从未放弃自己的中医本行,反而将其打造成睡眠中心的特色。每天查完房,她都会回到办公室,对着患者的舌脉记录开药方。雷火灸的烟雾、耳穴贴的清香,让这个西医诊疗为主的科室,多了几分传统医学的温润。

山东大爷张智国(化名)的治疗过程,最能体现这种融合的力量。他吃了十几年精神类药物仍彻夜难眠,伴随记忆力衰退、情绪低落,连吃饭都没胃口。周小贤采用抗抑郁药物,配合耳穴压豆刺激神门、交感等穴位。“光是安眠类药物就换了三种,从单一用药到联合方案,调了一个多月。”当张智国(化名)终于睡上整觉后,特意从山东邮来了锦旗,被周小贤挂在了诊室最显眼的地方。

时下,兴安盟睡眠医学中心的患者已从本地扩展到周边省市。从最初的几个患者到如今病房满床,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成熟的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体系,周小贤的故事,是一位医者对“生命至重”的生动诠释。当更多人在她的帮助下重新拥抱黑夜,窗外的晨光正悄悄漫过诊室的窗台,温柔地照在墙上的一面面锦旗上,也照进了无数个曾经失眠者的梦乡。


单薇:社区居民的“健康依靠”


单薇在翻阅患者就诊资料


8月13日上午8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胜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二科的诊室外便已排满了候诊的患者。医生单薇端坐诊室中,指尖轻按患者手腕,眼神专注。候诊患者在走廊有限的空间内,安静地等待着这位被大家视为“家里人”的单医生。

单薇与中医的缘分始于2003年高考。怀着对中医学的热爱,她报考了中医专业。2009年,她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2020年至今,就职于乌兰浩特市胜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将所学倾注于基层医疗事业。


患者最重:把患者当做“家里人”


桌角的水杯,单薇常常顾不上碰。面对远道而来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她总会说那句朴素而真诚的话:“来都来了,咱把病弄明白,心里才踏实。”安慰患者焦躁的心,并主动延长看诊时间。日复一日,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上,她以日均接诊40位患者的坚守,成为社区居民心中可靠的“家里人”。

在单薇心中,“家”的含义超越了血缘。扎根基层多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已成为她倾注心血的“第二个家”,患者则是她时时牵挂的“家里人”。她深谙情绪起伏影响气血脏腑平衡的中医之道,因此,她主动走进患者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彼此间建立起亲人般的信赖——这份信任,是治愈不可或缺的良药。


健康邻居:将中医智慧融入家长里短


单薇的仁心,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走进了辖区内上百户老人的家门。她牺牲休息时间,化身老人们的“健康邻居”。搬一个小板凳,来一次温馨的“唠家常”。她运用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像关心家人一样把老人的身体状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并将中医深邃的养生之道巧妙地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贴心指南。“五年来,居民对中医越来越认可,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激励。”单薇说。


单薇在为社区患者诊脉


社区义诊现场,无论老年人诉说着何种身体不适,她都凝神倾听,然后用最朴实的家常话开出“接地气”的调理药方。从高血压的饮食调理,到关节痛的艾灸妙法,她将古老的中医智慧融入寻常的“柴米油盐”。如今,“单大夫说的法子,咱信得过!”成了社区居民面对健康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中医的星火,就这样被她播撒到社区的每个角落,点亮了居民的健康生活。


仁心无涯:经典与实践的沃土上深耕医术


每一次搭脉开方,单薇都将“仁心”深植于问诊的专注与随访的关切中。她深知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诊余间隙,她常沉浸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古籍,把先贤智慧融入基层实践,精进医术。单薇相信,在基层深耕中医沃土,不仅能提升社区医疗服务的温度与效能,更能让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惠及更多百姓。

患者才女士的经历正是这份医患深情的生动见证。失眠与胃溃疡曾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让她辗转各地求医却收效甚微。单薇接过病历,将书本智慧与基层积累的临床经验融合,为才女士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当病痛散去,才女士手捧锦旗再次走进诊室,感动地说:“在基层就能遇到您这么贴心的大夫,是我的福气!”这肺腑之言,对单薇而言胜过万千嘉奖。

单薇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患者拂去病痛,送来安心,稳稳守护着基层百姓的健康底线。从当年受名师感召的学子,到如今深受社区居民信赖的“家里人”,单薇用仁术与仁心,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成为万千家庭坚实而温暖的“健康依靠”。


李红双:430份健康档案背后的乡土深情


李红双上门问诊


突泉县突泉镇溪柳村的乡间小路上,李红双骑着电动车穿梭的身影,是村民心中最踏实的慰藉。这个药箱不离身的村医,用26年的坚守,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了240多户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李红双与村医的缘分,始于童年里那间飘着消毒水气味的村卫生室。记忆中,他的父亲总是背着磨得发亮的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深夜被敲门声叫醒出诊更是常事。中考填报志愿时,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和村里依旧简陋的就医条件,李红双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上填了兴安盟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爸爸坚守了村子一辈子,现在该我接棒了。”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拒绝了城市医院的邀请,回到生养他的村庄,成为村卫生室的“新主人”。他用脚步丈量村落的每一寸土地,用真情守护村民的健康。

今年5月,13岁的李函(化名)低着头走进村卫生室,胸口的疙瘩已经流脓半年。在北京、长春的大医院辗转多次后,诊断结果让一家人近乎绝望。母亲红着眼眶说:“医生,孩子还小,这病要是治不好,这辈子就毁了。”

李红双仔细检查后,判断是少见的乳腺囊性腺漏。看着女孩紧咬嘴唇强忍疼痛的样子,他心里揪得慌:“这病虽少见,但中药外敷加内服或许有效。”他查遍医书,结合当地草药特性配制药方。一个月后,伤口渐渐愈合,女孩终于抬起头笑了:“李叔,我能像别的女生一样穿裙子了!”


李红双为村民针灸


除了在村卫生室坐诊,李红双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每月雷打不动地组织“移动诊所”:骑着电动车,后座载着血压仪、血糖仪和常用药,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村里63岁的空巢老人李明,今年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他无人照顾,也无生活来源。李红双挑起照顾老人的担子,天天上门针灸,免去一切费用,还为他送饭。经过21天的针灸和汤药综合治疗,老人的生活终于恢复正常。

这些年,他累计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430多份,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23人,村里慢性病控制率从最初的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85%。他救助贫困患者100余人,现在每个季度定期为47户、94名贫困家庭免费发放药品。

从父亲到自己,白大褂换了无数件,变的是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医者的赤诚。李红双用26年的坚守证明:最伟大的医者,未必在灯火辉煌的三甲医院,也可能在乡间小路的尘埃里,用一生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誓言,做乡亲们最坚实的“医”靠。




记者:刁博禹 张欣媛 律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