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草原钢城”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蜕变。今年上半年,包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2322.8亿元,同比增长7.0%。这一数字背后,是包头重回历史最高水平的斗志和雄心。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崭新的发展图景正在包头徐徐展开。
包头的转型,并非抛弃传统产业的“另起炉灶”,而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再造”。“一钢独大”曾是包头的标签,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普遍困境。然而包头选择了更具韧性的道路,这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钢铁的深厚根基与新产业根系交缠共生。上半年包头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1.0%,制造业增长11.4%,彰显出传统产业的深厚底蕴;同时,装备制造业增长12.2%,稀土产业增长16.7%,则如新枝勃发。铝业在优化中平稳增长4.0%,更是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中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这使包头避开了产业空心化,形成了多元支撑的稳健结构。当全国不少老工业城市还在转型阵痛中艰难跋涉,包头以工业经济增速连续58个月两位数增长的韧性突破了瓶颈期。
包头的新质生产力,在战略产业与技改浪潮中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绝非无源之水。包头的突破在于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禀赋精准对接,在“国之所需”与“我之所长”的交汇点上发力深耕。全力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稀土这一“工业维生素”,在包头手中化为利器,16.7%的增长印证了其从原料到高端应用的华丽转身。而晶硅光伏产业14.1%的增长,则是包头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中的战略抉择。当“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包头凭借绿电资源与产业基础,正在成为国家新能源版图的关键落子。
资源与机遇不会自动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滋养创新的“生态系统”。包头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是其激活转型内生动力的有力支撑。高技术制造业潜力待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9%,工业技改投资激增43.9%,反映出市场主体的信心与活力被充分激发,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智能化改造,这些技术进步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托举起整个工业体系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让新质生产力在包头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投资结构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第一、第二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1.8%和20.5%,实体经济根基持续夯实;第三产业虽短暂承压,却在结构调整中酝酿提质升级新动能。这种“降速换挡”恰恰是转型期必然经受的“阵痛”,也是未来服务业迸发新活力的前奏。当制度环境、资本活水、企业创新形成正向循环,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便自然萌发。
转型没有万能公式,却离不开“创新驱动”这一核心。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包头用实践证明,依托而不依赖资源,敬畏但不畏惧传统,要以“鼎新”带动“革故”。传统产业不是沉重包袱,而是滋养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资源禀赋亦非转型桎梏,而是融入国家战略的独特优势。为此,包头探索出一条依托而不依赖资源、升级而非淘汰传统、不断激活内生动力的转型之路。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当包头从“一钢独大”向“多点开花”转变,从“包头制造”向“包头智造”跃迁,这座北方工业重镇的蝶变,正是其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
文/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