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那个允许我“平常心”的老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9:32:00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确实需要一些缘分。这个世界有几十亿人,相遇的概率是多么低啊!巧合让我们相识,又让我们产生交集。这种缘分,随着岁月流逝会逐渐沉淀,让人慢慢回味过来,一如美酒的芳醇。金新华老师便是我生命中这样一道温暖的痕迹。

记得上初一去学校报到时,她从教室外走来,扎着马尾辫,青春洋溢,脸上笑盈盈的,如三月的春风拂过。我以为她是同班同学,待到正式开学作自我介绍时,才知她是班主任,教自然科学。

金老师上课很有激情,讲到激动时还会捋起袖子来。我对这门课兴趣不是很大,每天按部就班听讲,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却没有想过要下苦功夫,故而成绩有点起伏。在其他老师建议对我多加管束激发潜能时,金老师只要求我保持平常心。

后来回想,成绩的起伏大抵因为心理素质不佳,初三换了班级,中考成绩滑铁卢无疑印证了这一点。或许,老师也是知道的吧,所以她不想对我施加过多压力。

印象中,我还问金老师借过两卷磁带、四本书。时隔多年,已经忘了借磁带的确切缘起,隐约记得是为了学习朗诵。磁带里光未然的《黄河颂》和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说《最后一次讲演》为我所钟爱,但为什么会问金老师借,她又为什么会有语文教材的辅助资料?多年以后我才意会过来,兴许她也是为了我这个不成器的学生从别人处借来的吧。

我还曾打着金老师的旗号“招摇撞骗”。初二那年,学校尝试开设兴趣课,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报课程。我选择了实验课,因为授课的老师中有金老师。实验课其实还是很好玩的,就连我的血型也是金老师帮忙测的。

奈何彼时我对于闲书的喜爱更甚。有一回实验课做“叶脉书签”,进实验室前,我看到管理员拿着一本厚实的书,心痒难耐,想着怎么才能把书借上几日。刚巧这个实验我曾在课后推演过,做得较为顺利,其他同学还在忙时,我的书签已经做好,等晾干的工夫,我偷偷地溜出了实验室。

门外,管理员不在,书摊放在一把棕色的木头椅子上,封面处几个大字异常醒目——《悲惨世界》。当时我虽知道这本书的故事梗概,但全文尚未看过。未读之书与未知之境一样,总是让人心生向往。未经书主人同意,我捧着书不知不觉就看入了迷。

等抬头,管理员已站在我面前。我讪笑着不知说什么好,他主动开口道:“你是金老师的学生吧?实验做完了?”见我点头,他笑着说:“我以前也是金老师的学生。”原来师出同门啊,那不就是师兄弟了么,借本书不过分吧?我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聊到实验课结束,成功把书借回了家。

书很厚,我用了足足七个小时才看完,读得甚是尽兴,甚至有点意犹未尽。书还未还,我就打起了下个星期的主意:他应当还会带别的书来吧?从那以后,我无比盼望周六的到来。遗憾的是,兴趣课只试行了一个学期,我与那位师兄就再没见过。但那段因金老师而结缘的阅读时光,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初中毕业以后,我与老师渐渐失去了联系。直到2018年,我的散文集《纸上红尘》出版,想起当年的借书往事,有意寄一本与金老师,表达心中的感激。只是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学校的通信地址是否已经变更,我搜索着记忆里的门牌号,结果还真寄成功了。

金老师加了我的微信,说“这是今天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几天后,她问我能否给其他两位老师也寄一本:“他们看到你出的书,都和我一样为你感到骄傲。”

工作忙忙碌碌,和金老师的交流并不多。不过,每每出书,我都会寄一本与她。偶尔我们也会讨论她女儿妍宝的作文。我总记得金老师当年对我的呵护,所以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文字,很少擅自改动。

这些年,我萌生过许多次去校园里走走的念头,然而总是不得便,总是不敢回。多次从校门口经过,都只是匆匆留影。近乡情怯,近母校亦是如此吧。

某天去外婆家的路上,看到操场上学弟学妹们正在上体育课,欢声笑语响成一片,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我拍了两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金老师于其下留言:“你应该进来看一下,老师这两节没课,可以带你再逛逛。”

转眼又是一年,溽暑将退,或许是时候找个契机回去一趟了吧,看看母校,看看老师,就像一千七百多年前秋风起时,张翰心底起了归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