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易子而教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易子而教”?)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4:04:27    

在中国古代,在教育子女方面讲究“君子不教子”、“易子而教”,就是一般情况下,父母的不直接当自己孩子的老师。从孟子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原因并得到启示。

1 古代教育的内容。古代的官方正规教育的主旨的是“守正崇德”,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教人如何立人立德如何符合当时的礼法,而不以教授今天所说的知识为主。如果是实用的技术如医术、秘方什么的,大概就不会易子而教了。从这里可看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多么重视。

2 家庭以维护亲情为主。古人认为家庭内部以讲亲情为主,不以是非对错为主。正像孟子所说,教育的内容是教正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特别是父亲,其首要职责是养家糊口的,其暗下的行为难免不符合礼教,如果父亲做的不正,孩子看父亲言行不一,就会不听父亲的,就会影响父子的亲情,正所谓“父子不责善”,这与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意思是相通的。亲情是善的基础,如果家庭中失去亲情,其它的行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古代老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古人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的地位之所以高,不仅因为老师知识要渊博,更重要的是老师的道德品质要很好,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有了道德污点就不会有人聘他为老师。

身教重于言教。从易子而教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切身行为胜过其言行,身教重于言教。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部人都够不上圣贤,为了不影响家庭中的亲情又不影响教育的效果,还是“易子而者”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