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柳编是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8:57:37    


铜山区大许镇团埠是古村落,柳编自古就有。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直到二十世纪后几十年,柳编工艺品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团埠村柳编工艺,传统悠久,“编筐、编篓,家家都有”。其发展得益于处于黄河泛区,涝洼地多,柳条资源丰富。柳条色白、质柔、纤细。长期以来,团埠村民就地取材,家家户户以柳编为生。柳编艺人秉承“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父子相承,将柳编技艺一直传承。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决定了民众的传统生活方式。民众常利用自家种植的杞柳条,自己或请艺人编筐、编斗以满足家用,有时也会将编好的筐、篓等拿到集市上销售,换取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团埠村柳编的主要品种有八斗、衣箱、筦子、簸箕、团筐子、升筐子等。由于柳编的材料为可再生资源,绿色无污染,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计划经济年代,团埠村柳编主要集中二、三、四队,一些生产小队为大力发展副业,将编织的能工巧匠专门组织起来,集中编制,统一销售,一度成为发展村办副业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柳编主要是由柳条和绳子两种材料编织而成,并且在编织过程中主要依靠绳的穿梭形成整齐、美观的纹理效果。编织簸箕对绳有两大要求:一是韧性好,二是结实耐用。这种绳必须是麻绳,到八十年代初期,尼龙绳取代了麻绳并一直沿用至今。

传统柳编是纯手工艺,只宜单个人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高。编柳的工序多,包括锄草、摘心、喷药杀虫、收割、剥皮、晒柳、泡柳、破柳木圈圈、编织等,要赶集走村去卖,十分辛苦,收益还低。


我曾用爷爷给我编织的簸箕赋诗一首《七律·簸箕》

当年爷爷善编柳,一张簸箕交我手。

举簸扬箕除糠皮,留下净粮充饱饥。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如今社会虽时尚,民俗依旧传千秋。

还曾对父亲柳编赋诗二首

《七律·父亲编柳》

遥想当年岁月苦,父亲柳编撑门面。

柳编柳斗柳器具,养家糊口度日难。

如今手艺渐失传,留下米斗寄思念。

气节天然尘不染,工匠精神万代传。

《七绝·箢子》

家中箢子老物件,结实耐用好多年。

箢子本是父亲编,不尽乡愁绕心田。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柳编材料逐渐为玻璃、塑料等新型材质所代替,柳编编织技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亟待社会的保护和发展。